1.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 鄂教版
这是九年级两册书的诗词 九年级诗词 卜算子 李之仪(宋)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端正好 西厢记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九上鄂教版语文诗词有哪些
约20230字。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 SHIWEILONG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颔联两句 “映阶”,映照着台阶。
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颈联,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
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
“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两颈联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
杜甫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
尾联,“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
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
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
我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对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这首诗前半首写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大全 » 鄂教版9年级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