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
诗意: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送元二使安西一般指渭城曲(唐代王维诗作)。
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扩展资料一、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因作这首七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作品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城曲。
2.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古诗加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注释(2)使:到某地;出使.(3)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4)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5)浥:(yì):湿润,沾湿.(6)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8)君:指元二.(9)更:再.(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11)故人:老朋友,旧友.(12)更尽:再喝完.译文: 作者送元二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3.《送元二使安西》得诗意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
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
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
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
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
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
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
“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
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
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
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
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注释。
4.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阳关三叠》,全诗内容如下: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寥寥二十八字,写景写情。在陕西渭城,清晨的一场细雨洗去空气中的尘埃。
旅馆的青砖显得格外显眼,杨柳的绿叶也变得清新起来。这些景的描写加重了后面两句对情感的凝重。
王维举起手中的酒杯,再敬元二一杯离别酒。自渭城再往西不远,就到了阳关 ,而一走出阳关,就走入了唐人所说的胡人世界了,那里的风土人情远不是中原人所想,元二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朋友相见的机会就少而又少了。
这首《阳关三叠》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都堪称是送别诗里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大全 » 古诗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